王勇是机械加工厂车工一组组长、车工高级技师,自1986年进入济锅后,一直在机械加工厂车工岗位上工作至今。,27年来,他勤奋好学、兢兢业业、踏踏实实,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,刻苦钻研车工技能,凭着过硬的技术成为该厂车工技能骨干,并创造了优异成绩,曾多次荣获公司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竞赛之星”、“劳动竞赛优胜个人”、“先进生产者”、”劳动模范”等称号。
作为班组长,王勇在班组生产管理中自觉履行班组管理制度,带头执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,认真执行工艺标准,在生产中注重“6S”管理,讲求安全生产、文明生产,他带领班组成员严格按照公司要求去做,使班组工作区域整洁有序,大家工作起来心情舒畅、得心应手。
车工一组在机械加工厂主要从事锅炉产品零部件的车加工工作,该组所使用设备主要是c616和c630车床,加工范围是大量螺栓、垫圈、管接头等零部件,尤其螺栓的批量最大。每当分配产品任务时,王勇从不简单的把任务一分了之,而是自己先看清图纸再分配活,目的是减少废品率。例如有些工装图纸,只看图纸没有同轴度或平行度等要求,只有一个公差要求,看似简单,但是如果查看装配图就会发现,其中还有同轴度等其它要求,这就需要班长在分配活时讲清楚,避免装配中出现返修问题。在双头螺栓生产过程中,精度要求高、批量大,对顶尖的磨损非常严重。虽然车工只加工螺杆,由下道工序滚丝,但短短几个月下来,一个顶尖就报废了。为了减少顶尖磨损,降低生产成本,王勇认真分析了造成顶尖频繁报废的原因:一是任务量大,二是顶尖质量不好,三是吃刀深度和进刀速度过大。针对这些情况,他制作了一个顶尖保护套,然后套在顶尖上,让顶尖不与工件直接接触,减小了顶尖的磨损。此举不仅有效降底了生产成本,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近几年,随着锅炉大型化和生物质锅炉的增多,在生产中经常遇到不锈钢、25CrMoVA等很难加工的材料,这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作为一名车工技师,王勇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特殊材料加工进行了反复实验,他针对不同的材质采用不同的刀具,使特殊材料车加工生产难题迎刃而解,为本厂生产任务完成提供了有利保障。在加工制造工装设备时,由于工装的图纸要求非常高,有时因为一个尺寸或者一个零件的公差,会影响整个工装设备的加工精度。所以王勇在加工工装时,经常提醒员工们精益求精,严格按照“三按”去做,为制造出一流的工装设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生产中他还积极配合维修工作,需要加工维修设备的配件时,不论是领导安排还是维修工找他,他都会积极主动的完成。有的设备配件需要到维修现场先进行测量,且加工时要多次更换刀具,但无论多麻烦王勇从来没有任何怨言。
为了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,王勇经常放弃星期天、节假日,加班加点,零活难活抢着干,月均完成工时750小时左右,位居班组前列。他不但在生产上与时间赛跑,而且每次接到急、难、险、重的任务时他也总是冲在最前面。每当厂里下达紧急任务时,他都是先认真研究图纸,制定合理工艺,一旦发现毛坯有缺陷,就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合理加工处理。
在刀具、夹具上他善于动脑筋、想办法,不断进行技术革新,确保产品质量,提高生产效率。例如,在加工批量为30件的XK2440×130—12002蜗条时,由于齿深有特殊要求,工件形状在车床上无法直接装夹。按传统的加工方法,是将小托板上面的刀架卸下来,然后用卡盘装夹刀杆,工件放在专用模具上进行加工,这种加工方法对于单件生产的零件比较适合,但在数量多、零件体积大时,放在托板上加工就不合适,生产进度也难以保证。针对这种情况,王勇设计了一套经济适用、效率高的组合夹具,采用了四爪卡盘加一套组合夹具进行装夹加工的方法。这一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,将工件合二为一后不仅解决了工件的装夹问题,而且加工效率也大大提高。